资本误读"反内卷"?市场可能错在何处

2025-07-18 12:11:4328 0

>>>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当前市场对“反内卷”政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但对其内涵的理解仍存较大分歧。若简单套用供给侧改革的逻辑框架解读本轮内卷现象,恐将偏离问题本质。实际上,本轮经济内卷呈现出与过往产能过剩截然不同的特征——它并非需求萎缩引发的被动过剩,而是需求强劲背景下企业主动扩张供给所引发的无序竞争。政策应对需精准识别这一差异,避免“一刀切”调控。

内卷≠过剩:被误读的经济本质

传统产能过剩往往源于需求塌陷导致的供给被动闲置,典型如2016年前地产基建退坡时期的高耗能行业困境。而当前内卷则呈现反向特征:在出口等外需相对强劲的领域,企业固定资产周转率却跌至历史最低水平(不足2.0),显著弱于内需行业(仍处历史中位)。更值得注意的是,外卖等不存在产能过剩的服务业同样陷入内卷,表明问题核心并非产能绝对值过剩。

价格信号揭示竞争逻辑异化

供给侧改革前,企业因需求萎缩被动降价,表现为PPI跟随式回落与投资同步收缩。而当前外需领域呈现矛盾组合:投资增速高达13%,但出口价格同比跌幅超5%,甚至低于同商品内销价格(-1%~-2.5%)。这种“增产降价”现象揭示企业正通过主动降价争夺市场份额,形成典型的囚徒困境。

内卷重心向中下游民企转移

与上一轮上中游国企产能过剩不同,当前内卷压力更多集中于中下游民企。观测固定资产周转率历史分位数:上游行业已从2016年低谷回升至30%-40%区间,而中游设备制造与下游行业却从40%-60%滑落至历史最低位。民企周转率更创历史新低,国企则维持在50%中位水平,反映不同市场主体面临差异化的竞争环境。

政策调控需警惕认知偏差

误区一:聚焦中上游产能收缩?

高耗能行业经数年节能改造,实际产能增速近乎停滞。2024年以来,其工业增加值增速(4%)持续高于用电量增速(1%),印证技术升级显著降低能耗强度。当前政策更可能针对煤炭、光伏、生猪等供给过快扩张领域进行动态调节。例如煤炭产量增速超5%导致价格超跌,生猪存栏达十年高位引发猪价持续下行,此类结构性调控旨在修复价格机制而非全面收缩供给。

误区二:忽视成本传导链风险

若仿效供给侧改革大幅收缩上游供给,可能引发新的价格扭曲。当前中下游行业已因过度投资承受刚性成本压力——石化产业链下游成本率高达87%,消费行业达88%,均处历史峰值。测算显示:上游金属价格上涨10%,将直接拖累下游利润增速1.9个百分点。近期钾肥等化工品价格异常波动后,政策迅速部署“保供稳价”,印证对成本传导的警惕。

破局内卷的多元政策路径

超越自律约谈的治理工具包

国际经验提供多维度参考:日本通过交叉持股制度抑制过度竞争;德国啤酒业凭借酿造标准与风味差异化构建非价格竞争壁垒。我国政策组合可包括:

1. 需求结构再平衡:避免刺激已内卷领域,转而发展缺口显著的服务业。当前服务消费存在3万亿潜在缺口,文体娱、医疗、教育等行业呈现就业供给不足。2024年生活性服务业投资增速达15.3%,政策首次明确“加大服务业投资”,服务类财政支出增速(5.6%)显著高于整体水平。

2. 供给适配长期转型:伴随人均GDP跨越1万美元、城镇化率超65%,消费服务化趋势不可逆。基建投资需从生产导向转向适老化改造、文体设施等民生领域,引导制造业过剩劳动力向服务业转移。

3. 根治设备更新套利:2024年设备购置投资激增近20%,但废弃资源处理增速反降10个百分点,揭示企业保留老旧设备增产现象。强制淘汰老设备可优化产能结构,且因新设备已投产,对就业冲击有限。

4. 破解债务链桎梏:当前民企应收账款占比升至18.9%,周转率降至历史最低。参照2019年清欠6600亿账款的经验,新政要求60日内支付款项,有望释放万亿级中小企业现金流。

综上,反内卷政策需把握三重逻辑:精准识别本轮中下游民企主动扩张供给的特性,避免沿用传统产能过剩治理模式;调控重点应转向修复价格机制与优化竞争生态,而非简单减产;最终通过发展服务业、升级供给结构、破除制度套利等组合拳,实现经济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
用户评论
沪ICP备2023002154号
版权所有:上海梓绎征信服务有限公司
@2023 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