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马茶业四闯IPO获批:营收微增0.95%,销售费率达31%,加盟店92%,质量问题频遭投诉


八马茶业四度冲击IPO:港股备案背后的挑战与隐忧
八马茶业再次踏上IPO征程,其港股上市申请日前获得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这已是该公司第四次尝试叩开资本市场大门。此前,其A股上市之路屡屡受挫:2013年深交所中小板计划未果,2015年转战新三板后于2018年终止挂牌,2019年重启并于2021年冲击深交所创业板,历经多轮问询后最终撤回材料,2022年转战深交所主板亦于次年主动终止。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近期向港交所提交的招股书已届满六个月有效期。根据规则,若八马茶业能在未来三个月内更新财务数据并补充信息后重新提交,其审核状态方可延续。
加盟模式主导:规模与风险的平衡难题
八马茶业的扩张高度依赖加盟模式。最新统计显示,其门店总数达3498家,其中加盟店占比超过92%。这种模式虽在过去助力其快速铺开市场网络,贡献了近半收入,但其弊端正日益凸显。
一方面,严格的加盟条款(如年度最低采购额、买断式交易)促使部分加盟商为完成业绩而压货,导致公司存货持续攀升。大量库存不仅占用宝贵资金,更面临潜在的贬值风险。
另一方面,加盟商为追求更高利润,存在损害品牌统一性的行为。调查发现,部分门店倾向于向顾客推销自有品牌产品而非八马品牌,甚至宣称自有品牌更具性价比,此举严重削弱了主品牌销售,并可能动摇消费者对品牌专业性的信任。
此外,公司线上渠道的快速发展(2024年前三季度增长14.49%)对加盟商形成挤压。同期,加盟渠道收入仅微增0.2%。若持续扩张加盟网络,单店收入可能进一步下滑,影响加盟商积极性,挑战持续扩张能力。
增长乏力与费用高企:财务表现承压
财务数据显示,八马茶业增长引擎明显放缓。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16.77%,而2024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速骤降至0.95%;同期净利润增速也从24.05%降至5.87%。
在收入增长近乎停滞的同时,销售费用却居高不下。报告期内销售费用率均超过31%,2024年前三季度达31.55%。其中,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比超三分之一,甚至首次超过员工成本,显示公司为保增长不得不持续加大营销投入,进一步侵蚀利润空间。
财务健康也亮起警示灯:贸易应收款项持续增长且预期亏损率上升,平均周转天数延长。叠加合约负债减少和存货增加等因素,2024年前三季度净现比由2022年的1.29、2023年的2.26大幅下滑至0.76,现金流状况显著恶化。
家族治理结构:规范化的挑战
八马茶业呈现典型的家族化治理特征。控股股东及一致行动人合计控制55.90%的投票权,核心成员为王文彬、王文礼、王文超三兄弟及其亲属。六名执行董事中,除首席财务官外均为家族成员。
家族治理在企业早期或有决策高效之利,但随着规模扩大和上市对规范治理的要求提升,其局限性日益突出。决策视角单一、专业管理经验可能不足,难以适应复杂市场环境。关联交易公允性问题尤其受关注,此前证监会曾重点问询其与七匹狼、安踏体育等关联方的交易。
复杂的姻亲资本网络(如王文彬家族与七匹狼周永伟家族、安踏丁世忠家族的联姻)虽带来资源,但也增加了治理的复杂性和潜在利益输送的疑虑。
产品质量投诉频发:品牌声誉之困
消费者投诉暴露了八马茶业的品控短板。平台上屡见“茶饼有毛”、“茶叶含异物(如头发、虫子)”、“礼品盒发霉”等质量投诉。甚至有消费者指出所购“金骏眉特级”产品实物与执行标准(应为单芽)严重不符,全是叶子无芽头。在高度依赖加盟、链条冗长的模式下,任一环节的品控松懈都可能导致问题,持续的质量投诉将严重损害品牌信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构成重大障碍。
结语:备案后的漫漫长路
获得证监会备案通知书仅是八马茶业港股征程的第一步。其面临的挑战是多维且深刻的:加盟模式的双刃剑效应、增长失速与费用压力、家族治理的现代化转型难题,以及关乎生命线的产品质量与品牌声誉问题。成功化解这些挑战,将是其最终登陆资本市场并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市场观察人士指出,投资者在关注其上市进展时,需审慎评估这些潜在风险因素。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