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证券:反内卷政策升级,成持续投资主线


在政策持续加码的背景下,"反内卷"正逐步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投资主线。从长期发展视角看,建立全国统一市场体系、优化企业考核机制,是实现中国高质量产能出海的必经之路。短期而言,由于具体政策细则尚在酝酿,市场仍处于预期博弈阶段,机构持仓出清充分的周期制造板块显现配置价值。通过构建"内卷指数"与"政策弹性"双维度评估模型,对制造业细分领域进行量化筛选,当前高内卷与高修复潜力的行业更值得聚焦。
产能过剩的深层机制解析
改革开放以来,家电、钢铁、煤炭等领域屡现产能过剩现象。除企业扩张冲动外,更源于制度性因素:地方政府的GDP考核导向、以增值税为主的财税体系刺激生产规模扩张、以及银行信贷集中投放模式。值得关注的是,这种高强度竞争客观上推动了制造工艺升级,塑造了"中国制造"的性价比优势。
本轮产能周期的新特征
区别于历史周期,当前呈现四大新特点:1)持续时间创纪录,PPI负增长已延续33个月,逼近2012-2016年54个月的极值;2)资本扩张达峰,2020-2023年制造业固定资产周转率与资本开支占比分别触及2.6%和8.8%的高点;3)外部环境趋紧,贸易摩擦叠加产业链外迁加剧产能消化压力;4)主体结构变化,除地产链外,光伏等先进制造领域的民营资本成为过剩主力。
内卷现象的差异化表征
需注意产能过剩并非等同于行业全面内卷:1)风电、锂电等领域已现产能利用率回升与盈利改善;2)汽车行业实际产能负荷充足,价格战更多源于市场竞争策略;3)基建地产链虽控产但受制于需求疲软;4)光伏板块虽普遍亏损,行业自律机制正逐步形成。
长效破局:制度变革与出海战略
根治内卷需深化市场化改革:打破区域壁垒、规范政企行为将是"十五五"重点方向。值得关注的是,产能出海正成为企业自发的反内卷路径。数据显示,近三年海外业务占比提升超20%的企业,其ROE与毛利率表现显著优于同业。
短期调控:市场化手段主导
鉴于本轮过剩主体多为民企,政策更倾向市场化调节:行业自律限产、环保标准提升、采购门槛调整、央国企整合重组等成为主要手段。近期光伏玻璃减产协商、汽车价格监测机制、平台经济约谈等案例,均体现这一调控逻辑。
投资逻辑:预期博弈下的低位布局
政策空窗期催生预期交易机会,机构持仓触底的钢铁、水泥、光伏等板块更易获资金关注。需注意的是,政策落地后行业分化将加剧。当前锂电设备、光伏逆变器等细分领域估值进入合理区间,配置价值显现。
流动性视角的长期意义
参考2014年"一带一路"的叙事逻辑,反内卷政策可能激活市场增量资金。尽管具体措施尚待明确,但大量低估值制造企业启动估值修复,可能成为市场整体回暖的基石。当前机构在周期板块持仓降至历史低位,政策催化具备较强爆发潜力。
行业筛选模型构建
通过双维度量化体系甄选机会:1)内卷指数:综合毛利率/ROIC/亏损面历史分位、CAPEX扩张强度、存货增速、资产周转效率;2)修复弹性:考量国企占比、行业集中度、地方财政依赖度。当前建筑装修、化学纤维、特钢、物流等细分领域呈现高内卷与高修复特征。
风险预警
需警惕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政策实施效果不及预期、全球流动性超预期收紧、产能出清进度滞后、海外经营风险加剧等变量对投资逻辑的冲击。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