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亿私募换血:微观博易等晋级,合远等出局


私募行业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调整,量化投资崛起与传统主观策略收缩形成鲜明对比,推动行业格局向技术驱动方向重构。
行业规模突破历史性关口,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6月私募基金存续管理规模首次跨越20.26万亿元,当月新备案产品达1540只,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
技术型量化机构成为百亿阵营主力军:
微观博易私募以毫秒级程序化交易为核心竞争力,依托北京、上海双总部30余人专业团队,在创始人吴晓青带领下发行百余只产品,管理规模达60亿元;
蒙玺投资凭借自主研发的低延迟交易系统,实现跨市场全频段策略覆盖,管理规模年内突破百亿;
千衍投资则聚焦中低频量化赛道,核心成员融合念空科技、富善投资等机构经验,形成快速迭代的跨平台策略体系。
同期主观策略阵营显著收缩:
合远私募受产品业绩波动影响规模回落;原一村投资(现上海承壹私募)因股权变更频繁及策略稳定性不足退出百亿梯队;半夏投资、远信投资等10家机构在政策与市场调整中暂时掉队。
业绩分化凸显技术壁垒价值
私募排排网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6月,具备三年以上业绩记录的量化私募83家,主观私募163家。量化机构近三年收益中位数达28.74%,主观机构均值34.86%。震荡市中个股波动加剧与小市值风格盛行,为量化策略创造超额收益空间。
头部量化机构建立三重技术护城河:
天演资本依托剑桥、清华学术资源构建深度因子库,投研团队博士占比突出;
蒙玺投资、龙旗科技通过AI动态优化Alpha/Beta/Sigma策略组合;
微观博易、稳博投资凭借跨境毫秒级交易系统捕捉港股、美股流动性溢价。
主观机构面临转型压力,景林资产聚焦企业自由现金流模型,淡水泉投资构建"全球化+内需+科技"三角框架,但短期业绩仍落后量化同行。
资金流向折射市场偏好转变
2025年6月私募证券基金新备案规模达299.83亿元,占当月总备案规模60%。在A股交投活跃与无风险利率下行背景下,投资者更倾向通过量化产品获取结构性收益。
政策红利加速资金迁徙,2025年4月三部门联合推动险资设立私募证券基金,明确长期持股导向。中国人寿、新华人寿等机构斥资200亿认购鸿鹄私募产品,长线资金既缓解流动性压力,亦促进科技金融资源倾斜。
行业演变呈现三大新特征
策略迭代周期加速,量化同质化竞争推高中小机构年研发投入门槛;
混合策略优势显现,复胜资产、进化论资产等6家"主观+量化"双轨机构跻身业绩前十;
全球化配置成新增长点,东方港湾重仓美股科技龙头获行业前列收益。
百亿私募梯队更替成为行业生态风向标。量化机构持续收割技术红利之际,主观机构亟待重构价值评估体系。对投资者而言,穿透策略逻辑、辨识进化能力,远比规模标签更具参考价值。当技术基因成为准入门票,路径依赖者面临淘汰风险,私募行业的创新竞赛正迈向更高维度。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