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力司康赴港上市:20亿美元合作告吹后的背水一战


当百力司康携四款临床阶段抗体偶联药物(ADC)叩响港交所大门时,招股书中一则披露却投射出刺骨寒意:那个曾被寄予厚望的20亿美元战略合作,在IPO前夜悄然瓦解。
卫材依赖症与戛然而止的巨单
翻开股东名册,日本制药巨头卫材(Eisai)7.75%的持股比例揭示着特殊关联。这种绑定远非资本层面——2023年,百力司康1.8亿元营收完全源自卫材;次年,卫材贡献的2226万元仍占总收入的98.5%。技术命脉同样系于其身:核心连接子技术来自卫材全球独家授权,首席科学官周宇虹更曾任职卫材抗体开发高级总监。
真正的战略级合作诞生于2023年4月。百力司康将核心产品BB-1701在中国以外市场的开发及商业化权益授予卫材,潜在收益高达20亿美元里程碑付款及销售分成。然而两年后的2025年5月,一纸"逐渐终止协议"未作解释地切断了这条生命线,不仅让巨额预期化为乌有,更抽离了企业赖以生存的现金流。
资金链危局与对赌倒计时
终止合作的冲击波早已在财报中显现。2024年公司营收骤降87.5%至2260万元,亏损额却扩大170%至5.57亿元。资产负债表的警报更为尖锐:负债净额攀升至12.64亿元,流动比率恶化至0.24,账面现金仅余4亿元。
更深层的危机来自资本对赌条款。招股书明确:若2025年底前未能上市、创始人失控或经营恶化,优先股投资者可触发17.6亿元现金赎回权。此刻赴港IPO,实质是场关乎存亡的生死时速。
研发突围中的生死竞速
聚焦核心产品BB-1701,这款靶向HER2的ADC药物正试图解决乳腺癌治疗领域的棘手难题——对明星药物"优赫得"的耐药性。其独特价值在于:全球尚无获批的优赫得耐药后疗法,而BB-1701已在中美欧日同步推进II期临床,领跑该细分赛道。为拓宽市场空间,公司正探索其在非小细胞肺癌等HER2表达癌症的应用。
但商业前景面临双重挤压:全球已有四款HER2-ADC上市,另有17款同类药物处于II期及以上阶段。尽管耐药患者领域存在先发优势,该细分市场容量终究有限。若想实现商业突破,必须直面更广阔适应症战场上的巨头围剿。
两位女科学家掌舵的创新药企,正站在资本与产业的双重考场前。港交所18A章的大门依然敞开,但百力司康的背水一战,已不仅关乎企业存续,更将成为检验中国生物科技从技术授权走向全球自主商业化能力的试金石。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