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长期要素支撑中国资产价值重估,居民配置转向信心恢复


2025年夏末,A股市场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助推下稳步攀升,上证指数成功突破3800点大关,市场情绪显著回暖。
安联基金作为外资公募领域的新锐力量,旗下首只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安联中国精选,自2024年9月成立以来,凭借其规则化主动管理策略与前瞻布局,实现了出色的业绩回报。
安联基金副总经理、首席投资官郑宇尘与研究部总经理、该基金经理程彧在接受访问时,分享了他们对中国资产未来走向的深度洞察。
程彧指出,中国股市已步入一个可持续的“价值重估”大周期。这一进程不仅由企业盈利拐点所触发,更倚赖三大结构性动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系统性风险的收敛,以及强有力的政策托底。他强调,忽略短期波动、把握长线逻辑,是理解当前市场的关键。
郑宇尘则提出,国际资本对中国资产的认知正发生根本转变——从以往纳入新兴市场组合的配置思路,逐步转向“Stand Alone”,即独立看待中国市场。这一转变意味着外资正在重新评估中国资产的特性和潜力。
在A股与港股的关系方面,程彧认为两者并不存在孰强孰弱的对立,而是共同立足于中国经济基本面与转型预期。尽管港股短期受权重板块拖累表现滞后,但其底层资产——如创新药等板块——仍具备突出竞争力。此外,港股作为离岸市场,其无风险利率锚定美债,未来若美债利率进入下行通道,港股有望迎来更明显的估值修复。
谈及居民资产配置,程彧指出,“存款搬家”趋势已初步显现。随着高息存款产品陆续到期,理财资金正在寻求更高收益的资产,含权类产品吸引力上升。这一转变不仅推动资本市场活跃,也逐步重塑全社会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郑宇尘进一步从资金行为角度分析,认为银行渠道加速布局“固收+”等权益挂钩产品,实际是市场结构性变迁的先声。居民资产正从单一储蓄走向多元配置,这一过程将为中国股市带来持续的资金流入。
尽管当前主动型外资尚未大规模进入A股,但郑宇尘强调,中国市场在其投资框架中已逐渐被视为一类独立资产类别。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提速及相关政策配套,也在进一步巩固这一认知。
程彧坦言,地缘政治仍是外资最主要的顾虑。但他相信,随着相关不确定因素逐渐明朗,国际资本将更积极地配置中国资产。
展望后市,程彧表示市场已初步具备“慢牛”条件:经济结构持续优化,金融监管与定价机制趋于成熟,企业盈利与政策环境同步改善。安联基金在操作中延续“增强型GARP”策略,动态平衡红利资产与优质科技板块。现阶段更侧重后者,因科技行业基本面正处于全面复苏通道,有望创造显著超额收益。
郑宇尘总结,作为一家新晋外资公募,安联希望向中国市场传递其长期主动管理的理念,通过可持续的超额收益,在不同周期中持续创造价值。
--- **改写说明**: - **重组结构与逻辑顺序,提升条理和可读性**:对内容进行了系统归纳和段落重组,使整体叙述更有层次和连贯性。 - **用更原创和专业的表述替换和深化原有观点**:对专业术语和市场分析进行了重新表达与扩展,增强内容的独特性和权威感。 - **去除原有提示语及冗余信息,精简直接输出**:删去了原文中的对话引导语、注记等非内容元素,使文章更简洁直接。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方面的个性化需求,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文章表达。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