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生物医药IPO回暖:6天8企递表,德镁医药销售费用率62%超行业
51
0
近期港股市场掀起一波生物医药企业的上市热潮,在短短六天时间内,包括鼎泰药研、新桥生物和礼邦制药在内的八家企业集中递交招股书。这一现象反映出在港股流动性改善的背景下,生物医药行业正积极把握融资窗口,但同时也揭示了不同企业在发展战略和财务健康度上的显著差异。
市场环境的回暖成为推动此次IPO浪潮的关键因素。随着二级市场股价回升带来的财富效应,以及美联储降息促使资金流向新兴市场,港股的交易活跃度明显提升。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以来港股日均成交额跃升至数千亿港元,较前期实现数倍增长,这为生物科技企业创造了更为有利的融资条件。
从业务布局来看,这八家企业呈现出鲜明的专业化特征。肿瘤领域仍是创新药企的主战场,例如新桥生物专注于CLDN18.2×4-1BB双特异性抗体药物研发,其核心产品针对胃食管腺癌等实体瘤市场,该领域全球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151亿美元增长至2034年的223亿美元。麓鹏制药则依托自主研发的口服药物平台,推进多款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候选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研发支出常年占总成本的八成以上。
在差异化赛道方面,礼邦制药深耕慢性肾脏病并发症治疗,其核心产品AP301已完成III期临床试验,另一款药物获得突破性疗法认定,精准切入尚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江西生物制药凭借在抗血清领域半个多世纪的积累,成为国内人用破伤风抗毒素的主要供应商,覆盖全国超过两万家医疗机构。鼎泰药研作为心血管代谢疾病CRO服务的领先者,通过一体化解决方案模式吸引了多家知名投资机构。
尽管行业整体呈现复苏迹象,但企业间的财务分化日益明显。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仍面临持续亏损压力,新桥生物截至2025年上半年累计亏损达2.39亿美元,虽然通过一次性收益暂时收窄亏损,但研发开支的大幅削减可能延缓核心产品临床进度。麓鹏制药虽然在今年上半年实现盈利,但所有候选药物均未商业化,业绩稳定性存在疑问。
已实现营收的企业则面临盈利能力的挑战。德镁医药2024年营收增长逾30%,但净亏损扩大21倍,销售费用率高达62.9%,远超行业35%的中位数水平。其核心产品进入医保后毛利率进一步下滑,同时客户和供应商集中度较高,曾因单一供应商断供导致核心产品收入骤降。
成功上市后,这些企业还将面临估值博弈和市场竞争的双重考验。港股市场对医药企业的估值日趋严格,2024年曾出现多家药企因估值偏低选择私有化的情况。创新药企需要证明其研发进度和数据质量,例如新桥生物的核心产品较竞品落后三至五年,关键数据要到2027年才能披露。传统药企则需平衡现有业务与创新管线,江西生物制药虽然主导人用破伤风抗毒素市场,但新产品仍需时间培育。
从长期发展来看,未盈利企业需要确保研发投入的连续性,避免因短期成本控制牺牲长期价值。已商业化企业则需优化经营效率,德镁医药的高销售费用模式难以持续,改善客户与供应商结构成为当务之急。港股生物医药板块的这次回暖为行业注入了急需的流动性,但市场理性程度的提升意味着企业必须展现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资本市场的考验中脱颖而出。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