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建投:中国创新闪耀国际,产业估值持续强化

2025-06-25 12:33:2320 0

>>>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中国医药产业正依托庞大的人口基数与内需市场、成熟的制造体系与供应链韧性,叠加快速跃升的创新能力,在全球医药格局中构建起独特优势。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行业需坚持"立足本土、开拓全球"的双轨战略:对内强化供应链安全与创新协同,加速产业整合;对外深化国际化布局,把握全球产业链重构机遇。展望2025年下半年,创新突破、出海提速与行业整合将持续成为核心增长动能。

创新药领域正迎来国际化突破期。自2020年起,中国药企的海外授权(license-out)交易呈现量价齐升态势。交易数量从2021年的66项跃升至2024年的133项,2025年前6个月已完成89项授权,全年总量有望再创新高。更值得关注的是交易质量的结构性提升:首付款金额从早期以仿制药为主的低位区间,攀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31.9亿美元,同期交易总金额突破364.7亿美元。这标志着中国创新药正从技术跟随转向全球价值输出。

2024年的授权交易呈现三大特征:抗体类药物主导市场(占比37%),其中抗体偶联药物(ADC)完成20笔交易,总额达102.4亿美元;小核酸药物崭露头角,两笔合作金额超60亿美元;临床前项目占比突破60%,反映国际药企对中国早期研发能力的认可。肿瘤领域仍是核心赛道(71%),但免疫、心脑血管等领域的交易增长,凸显了中国研发管线的多元化拓展。

2025年ASCO年会成为中国创新成果的重要展示窗口。73项中国研究入选口头报告环节,其中32项亮相口头摘要专场,33项入选摘要速递专场,8项登陆临床科学研讨会。在最具份量的Late Breaking Abstract(LBA)中,中国研究占据11席,数量与占比均创历史新高。多项临床数据引发全球关注:肺癌领域,新型疗法在鳞状与非鳞状NSCLC患者中均实现OS超预期突破,其中腺癌组mOS达17.5个月;结直肠癌三线治疗mOS突破15个月,显著优于现有疗法;黑色素瘤疗法ORR近30%,mDoR达14个月,展现显著生存获益。

中国创新药的核心竞争力源于资产质量的全面提升。以科伦博泰SKB264为代表的BIC(同类最优)药物,凭借卓越的临床数据获得默沙东青睐,已启动多项国际三期临床。基础科研实力的跃升为创新注入持续动力,"自然指数"份额的持续增长印证了中国科研体系的进步。这种蜕变推动企业从跟随创新(fast-follow)向源头创新(FIC/BIC)转型,使中国逐渐成为全球医药创新的重要策源地。

出海模式呈现多元化演进。除传统license-out授权外,NewCo模式正成为新兴路径——药企联合国际资本创建海外实体,在保留市场话语权的同时分散风险。百济神州的自主商业化、君实生物的联合推广等模式,为不同发展阶段企业提供多样化选择。地域布局也从美国单极驱动转向多极并进:虽然美国仍是最大交易对象(占license-out总量49%),但欧洲、日本、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正成为PD-1、ADC等产品的新适应症拓展重镇。面对美国医保政策变革(如IRA法案、"最惠国"药价政策),中国企业加速推进全球市场均衡布局。

技术突破成为国际合作的硬通货。中国在工程化改造领域展现显著优势:ADC药物引领出海浪潮,2024年交易额占总量20%,2025年授权金额TOP10榜单中前三席均为ADC项目;双抗/多抗平台价值凸显,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AK112在肺癌III期研究中mPFS达11.14个月(对照组5.82个月),推动二代免疫疗法赛道升温;T细胞衔接器(TCE)技术更实现双重突破——实体瘤领域,CD3/DLL3双抗在SCLC获批开启新纪元;自免领域,CD3/BCMA双抗展现B细胞清除潜力,相关交易额持续攀升。

CXO行业经历调整后重回复苏轨道。2024年受投融资波动影响,板块业绩承压,但企业通过产能优化与效率提升实现韧性增长。2025年一季度行业迎来转折,营收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14.1%与118%。海外需求成为关键驱动力:多肽CDMO受益于GLP-1类药物爆发,诺泰生物相关原料药销售同比增长571%;ADC CDMO市场增速超越行业均值,全球外包规模预计2030年达110亿美元(CAGR 28.4%)。中国凭借产业链与成本优势,在多肽CRDMO领域增速显著(预计2032年前CAGR 25.9%),正成为全球产业转移重要承接方。

海外CXO市场呈现结构性分化。CDMO需求保持稳健,Lonza生物药商业化产能利用率持续提升,三星生物新签逾40亿美元订单;临床CRO受药企管线调整影响,新项目决策周期延长。政策环境方面,美国"生物安全法案"提案暂缓,但地缘政治因素常态化促使中国企业加速全球布局。关税政策当前对研发服务影响有限,但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仍是中国CXO的核心护城河。

产业发展仍需关注多重挑战:国内招采政策可能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同质化竞争加剧或引发价格战;创新药械审批进度存在不确定性;全球经济波动与国际关系变化可能影响出海进程。企业需通过技术壁垒构建与全球化风险对冲,迎接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阶段。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
用户评论
沪ICP备2023002154号
版权所有:上海梓绎征信服务有限公司
@2023 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