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并购引发分析师流动潮:人才流失与争抢并存。



从去年年底至今,券商研究所分析师的流动现象愈发频繁,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根据券商中国记者的深入统计,过去三个月里,多家券商研究所出现了显著的人员流失,其中不乏头部券商,分析师数量减少10人以上的就有3家。这一波流动潮不仅反映了证券业面临的公募费率改革、降本增效等外部压力,也凸显了券商研究所内部战略打法的调整,以及分析师个人职业规划的多样性。
券业并购下的分析师“大迁徙”
在券业并购的大背景下,一些正处于“被收购方”地位的券商,如海通证券和民生证券,其分析师群体的流动尤为引人注目。数据显示,从去年11月至今,海通证券分析师群体减员9名,考虑到同期有5名新分析师加入,实际离职人数达到两位数。而民生证券在同一期间内减员6名分析师,新增4名,离职人数同样不少。
值得注意的是,海通证券和民生证券的并购事项正在推进中。国泰君安吸收合并海通证券即将进入换股流程,国联证券收购民生证券后已更名为“国联民生”,并开始实质性的业务整合。在这样的变革时期,分析师的流动或许在所难免,但无疑也给市场带来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机遇。
老牌研究所分析师数量减员,内部调整成主因
除了券业并购因素外,券商研究所的内部战略调整、考核变化也是分析师流动的重要原因。记者注意到,中金公司、德邦证券、国投证券等多家老牌卖方研究所在过去三个月里出现了较多的人员流失。其中,中金公司和德邦证券的分析师人数各减员14人,考虑到新增人数,实际离职人数均超20人。
这些老牌研究所的分析师流失,一方面可能与内部战略调整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个人职业规划不符有关。例如,原方正证券研究所联席所长、电子首席分析师郑震湘重回国盛证券,原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芦哲则率领团队加入东吴证券,这些都反映了分析师在职业道路上的多样选择。
多家“新起之秀”持续发力,争夺人才成常态
与老牌研究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中小券商研究所正在奋力崛起,加大对分析师的投入,争夺人才成为常态。根据东方财富Choice数据的统计,从去年11月至今,有45家券商研究所增员,其中5家研究所在过去三个月里分析师人数增加数量均达到两位数。
中信证券以新增18名分析师位居榜首,主要为公司内生培养的年轻分析师。东吴证券则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新增17名分析师,实力大增。华源证券和东方财富证券也是发力研究所的典型代表,前者分析师人数增长58%,后者增长37%,均引入了多名来自其他券商的优秀分析师。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新起之秀”在争夺人才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模式。例如,东方财富证券研究所在新任所长孟杰的带领下,提出要依托科技赋能,研究和挖掘体现新质生产力的上市公司,打造具有东方财富特色的卖方研究所。
分析师流动背后的深层逻辑
分析师的流动不仅反映了券商研究所之间的竞争格局变化,也揭示了证券业面临的深层次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随着公募费率改革、降本增效等外部压力的增加,券商研究所需要不断调整战略打法,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也使得另一方面他们,更加分析师注个人重职业规划个人的发展和多样性职业晋升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券商研究所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职业发展体系,以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同时,也需要加强与其他业务部门的协同合作,形成更加紧密的业务联动机制,以提升整体竞争力。
综上所述,券商研究所分析师的流动现象是市场竞争和人才流动的必然结果。在未来,随着证券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分析师的流动或许将更加频繁和激烈。但无论如何,只有那些能够适应市场变化、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的券商研究所,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市场的佼佼者。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