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新投资观:从0到1引领主流变革
25
0
在当前的资本市场环境中,公募基金的投资逻辑正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随着市场风险偏好逐步提升,传统的估值模型如自由现金流、市盈率等指标在部分高收益基金组合中的影响力有所减弱,而中证红利指数今年仅小幅上涨约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强调行业颠覆性创新的“从0到1”理念日益受到重视,并逐步从边缘走向主流。
“从0到1”理念逐渐主导基金投研方向
今年以来,权益类公募产品普遍实现了显著回报,持续的赚钱效应不仅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也促使更多基金管理人重新审视“从0到1”类资产的投资价值。以往,在强调确定性和稳健现金流的传统框架下,这类标的常因缺乏历史业绩支撑而被忽视,尤其当投资决策权掌握在经验丰富的资深基金经理手中时,保守风格往往占据上风。但随着新一代投资人才在行业内的崛起,投资理念正变得更加多元和开放。
以华南某基金为例,其曾经长期重仓低估值板块如银行与地产,却因未能适应市场结构转型而业绩持续低迷,最终导致基金经理更迭。新任的年轻管理人迅速将组合转向科技主题,并将人形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个股作为核心持仓,反映出行业对高成长性资产的重新评估。
行业景气度成为“从0到1”的重要推手
在公募基金日益重视行业景气度的背景下,传统高分红、稳增长板块尽管利润丰厚,却难以获得资金的持续青睐。以中证红利指数为例,其年内涨幅远低于创业板指数,显示投资者对行业增长前景与想象力的要求正显著提高。
具体案例中,一些消费医疗企业尽管利润保持增长且实施分红,却因营收增速放缓至个位数而股价表现疲软。相反,那些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营收可能呈现几何级数增长的“从0到1”型企业,尽管在传统财务指标上不占优势,却因其高景气特征成为资金追逐的对象。从创新药到人形机器人,这类主题基金在业绩排行榜中频频现身,进一步验证了景气度逻辑在当前市场中的有效性。
关注风险偏好与产业周期成为关键
尽管“从0到1”型资产具备高弹性收益的潜力,但其投资同样需要结合市场情绪与风险偏好的动态变化。有基金经理指出,在行业从技术萌芽到商业化的关键阶段,例如人形机器人领域预计在2025年进入量产,产业趋势与政策催化可能带来显著投资机会。然而,这类资产也容易受到市场情绪波动的影响,需要在不同市场环境中灵活调整策略。
一些成长风格基金经理进一步强调,在风险偏好较高的阶段,关注技术曲线前端、产业空间广阔的领域,如固态电池、低空经济、人工智能等,更易捕捉超额收益。但同时,他们也提醒需对估值提升的可持续性保持警惕,并在市场情绪转弱时做好风控预案,以平衡收益与风险。
总体来看,公募行业正在传统估值审美与新兴成长逻辑之间寻找新的平衡。随着年轻一代投资经理影响力的扩大,以及市场对行业景气指标的日益重视,“从0到1”已不再是一种边缘策略,而逐渐成为驱动基金业绩分化的重要变量。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