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摩:A股配置价值优于港股


摩根士丹利近期召开的电话会议传递出关键市场研判。自六月起,中国股市已步入指数层面的高波动阶段,离岸港股及中概股表现印证了这一预判。这一格局的形成主要基于三重核心动因:
首先,七月至八月全球贸易环境面临关键节点。美国与主要贸易伙伴的90天关税缓冲期已告结束,最新公布的征税清单税率普遍超出市场预期,例如墨西哥关税高达31%。这验证了美方在关税窗口期惯用的极限施压策略,同时加剧了市场对全球经济下行的忧虑。
其次,贸易政策的反复波动严重干扰实体经济决策。当"主街"(实体经济部门)因政策不确定性难以制定中长期规划时,全球投资与生产活动必然受到抑制。这种基本面压力正是国际机构持续下调经济预期的重要依据。
再者,金融资产与现实经济的背离正在加深。尽管市场曾流传贸易转机传闻,但企业端实际面临的投资决策困境并未缓解。值得关注的是,近期亚洲市场对关税消息反应平淡,日韩股市表现稳健,这反映市场出现"关税疲惫症"(Tariff Fatigue)——投资者对反复拉锯的贸易议题产生心理钝化。叠加短期利好因素(如国防授权法案调整、油价回落)支撑,风险资产暂获喘息。
但需警惕的是,关税影响的滞后性尚未充分显现。商品从亚洲港口运抵美国需20-40天周期,其对通胀及企业盈利的实际冲击预计在八月后才开始发酵。当前的市场韧性不宜简单外推为风险解除。
面对震荡环境,我们的配置策略已进行重要调整:
重心转向A股市场。相较于六月前更看好港股的立场,当前建议提升A股配置权重,主要基于:
① 7-8月关税议题对A股直接影响有限;
② A股对国际风险事件的敏感度低于离岸市场;
③ 估值差异创造机会——港股年初至今绝对收益超10%,而A股不足5%,AH溢价显著收窄,叠加长线资金蓄势待发,A股风险收益比更具吸引力。
具体操作上,主动组合应增加A股敞口;被动配置则建议超配A股大盘指数,低配港股及MSCI中国指数。
关于"反内卷"政策,需把握双重节奏:
短期不宜过早乐观。本轮供给侧改革与2015-2017周期存在本质差异,各行业利润率、海外布局、环保标准等基础参差不齐,需等待定制化方案落地。期间市场仍将维持震荡,建议深耕A股个股机会,对港股保持审慎。
中长期不可低估政策动能。参照历史经验,上轮改革推动原材料、能源等传统行业ROE从5%升至近10%,杠杆率显著优化。尽管本轮调整将伴随阵痛,但未来6-12个月随着产能出清与需求企稳,中国企业整体投资回报率有望进入系统性提升通道。
综上形成配置框架:
• 6-9个月维度:保持震荡市思维,侧重A股优质个股挖掘;
• 6-24个月维度:重点关注各行业产能出清细则落地后的整体回报率跃迁机遇。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