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玩贸易战如打地鼠,斗争永无结局


面对美国政府的贸易谈判桌,从南非到马来西亚的各国代表发现,他们获得的“额外机会”是在高压氛围下再多煎熬三周。
本周初,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将各国达成双边贸易协议的最终期限再次后延至8月1日。然而,伴随延期声明的是一份措辞强硬的威胁——他在致多国领导人的信函中明确警告,若未能如期达成协议,这些国家的对美出口将面临高达25%至40%的惩罚性关税。
市场观察家Gabriel Rubin解读认为,这本质上是对此前所谓“解放日”关税威胁的重申。他指出,总统这种如同“打地鼠游戏”般不断转移焦点的诉求方式,预示着即使最终有协议达成,未来的贸易前景也难言稳定与乐观。
Rubin特别提及日本与韩国的经历具有警示意义。今年四月,特朗普曾宣布对两国分别加征24%和25%的关税,后为谈判而暂缓执行。但随后,他又出人意料地抱怨日本进口的美国大米和汽车数量不足。
数据显示,日本免税进口的大米中,美国产品已占据半壁江山。况且,美国全球大米出口总额仅约20亿美元,远低于2019年日本游客为美国经济带来的130亿美元贡献(美国国务院数据)。即便如此,特朗普及其发言人卡罗琳·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仍持续对此施压。
韩国的处境则生动展现了“未能满足特朗普临时起意要求”的后果。尽管韩美2012年生效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存在,却丝毫未能阻挡当前白宫的全方位施压。更严峻的是,特朗普的政策动向正威胁到韩国工业巨头在美扩张计划——例如近期电动汽车补贴政策的收紧,已直接冲击了韩国电池巨头SK On及现代汽车等企业的在美布局。
对于经济规模较小的国家,应对此类关税威胁的挑战更为艰巨。以老挝为例,2024年其对美出口额达8.03亿美元,而从美国进口的商品仅为4000万美元。虽然这一贸易差额在美国庞大的1.2万亿美元商品贸易逆差中微不足道,但特朗普扬言加征的40%关税,对老挝仅160亿美元体量的经济体而言,不啻为一场经济风暴。
值得注意的是,各国即便达成“协议”,所能获得的明确实惠也相当有限,核心让步往往只是暂缓实施已威胁的关税。越南的案例尤为典型:特朗普宣布的所谓临时协议中,不仅包含20%的基准关税威胁,还专门设立了针对“经越南转运的他国商品”的惩罚性关税条款。
本周一对尚未达成协议的日韩,特朗普提出的条款同样包含了这种“转口税”,外加25%的基础税率。而据白宫方面透露,越南甚至已将绝大多数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降至零。
与此同时,特朗普的贸易“目标清单”似乎还在不断扩展——例如近期威胁对金砖国家额外征收10%关税。这种政策方向的不确定性和目标的游移,使得全球贸易紧张局势能否真正平息仍是巨大问号。
对谈判各国而言,最现实的结果或许只能参照美英达成的框架协议模式:仅实现部分贸易壁垒的松动,整体格局改变甚微。尽管这可以被视为一种短期的喘息之机,但也无法保证这位反复无常的总统未来不会再次推翻既有共识。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