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股暴涨超35%狂欢,公募配置空间巨大


银行股凭借估值吸引力、高股息率及防御特性,长期被市场视为红利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银行板块持续走强,主题ETF普遍实现约20%的收益,与指数表现基本持平。然而公募基金整体对银行板块的配置仍处于显著低配状态。
W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10日,超30只银行股实现上涨。除工行、农行、建行、中行、招行等万亿市值银行外,民生银行单日涨幅超5%,贵阳银行涨逾3%,郑州银行、平安银行等涨幅均超2%。事实上,银行股行情自去年末已悄然启动,银行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20%。个股表现更为亮眼,青岛银行、浦发银行等年内涨幅超35%,民生银行、江苏银行等涨幅超30%。
银行主题ETF同步走强,10只相关产品单日涨幅均超1%,年内平均收益超20%。持仓数据显示,公募基金一季度末共持有50只银行股,持仓市值1723.48亿元,占基金股票投资市值比仅2.49%。招行、兴业银行、工行位列持仓前三,市值分别为686.5亿、297亿和111.98亿元。
红利优势驱动估值修复
多位基金人士指出,银行股上涨源于其资产属性与宏观环境共振。华夏基金分析认为,在宏观经济筑底阶段,银行板块基本面边际改善,叠加历史低位估值与突出股息优势,形成"低波动、高回报"的投资机会。平安基金丁琳强调,银行股在关税争端引发的市场震荡中展现出避险价值,高股息特性提供稳定收益支撑。
鹏华基金范晶伟从历史维度分析,随着2022年房地产周期见顶,资金开始寻找高夏普比率替代资产。银行等红利资产凭借低估值、高现金流、高ROE特性,在监管引导与企业回报模式转变背景下逐步走强。嘉实基金陈黎明追踪长江证券行业指数发现,2023年以来银行板块在红利资产中表现突出,2024年更成为少数逆势上涨的高股息板块。
公募配置存在显著空间
尽管银行股表现强劲,公募配置比例仍明显落后。开源证券研报显示,主动权益基金一季度末银行股持仓占比仅3.75%,较沪深300指数权重低配9.92个百分点。以招行为例,21只红利基金合计持仓仅1392.91万股,平均单只基金持有量仅66万股。
华夏基金测算指出,若严格遵循业绩基准配置,银行板块理论标配规模应达2965亿元。这意味着当前存在超2000亿元的潜在增量空间。银行主题基金规模也印证配置不足,全市场10只银行ETF年内净流入仅55亿元,仅华宝中证银行ETF规模超百亿。而同期红利基金总规模已突破千亿,多只产品单只规模超百亿元。
三重因素驱动配置提升
多家机构预判公募对银行股配置将逐步提升:
首先,高股息优势持续强化。范晶伟指出,A股银行业股息率普遍维持在4%以上,港股因流动性及税制优势更具吸引力。永赢基金刘星宇补充,相较于煤炭、交运等周期型红利资产,银行经营弱周期性特征明显,叠加化债政策推动资产质量持续改善,形成独特配置价值。
其次,资产质量改善打开估值空间。刘星宇分析,2023年底启动的化债政策显著降低行业坏账率,银行股进入估值修复通道。行业风险出清、经营稳健、股息率高、破净待修复等特征,使其在红利板块中更具吸引力。
最后,制度因素形成配置推力。富国基金指出,2025年6月多家银行被调入重要指数,在业绩基准约束下,被动配置需求将显著提升。南方基金强调,在公募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持续强化,当前显著低配状态将驱动资金再平衡。
值得关注的是,长期低配形成的优化筹码结构,叠加险资等长线资金持续流入,使银行股呈现"低波动上涨"特征。在核心逻辑未变前提下,其股息率与估值优势仍具持续吸引力。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