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股获重估、分红资产走俏,知名机构:下半年A股迎"更有质量的增长"

2025-07-19 06:15:5417 0

>>>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好的,我已通读原文并理解其核心内容。以下是根据我的理解,重新生成的一篇原创文章,保留了结构性标签,并去除了提示语:

紫阁投资凭借在创新药领域的深度耕耘,其主观多头策略产品于上半年取得了显著收益。

私募数据显示,由公司总经理兼投资总监徐爽掌舵的“紫阁同爽1号A类”份额上半年收益率达30.35%,成功跻身行业前列。

徐爽阐述其投资策略的核心在于对中国经济长期前景的坚定信心,并预判2025年的市场机遇将显著优于当前。基于此判断,团队在上半年维持了高仓位运作。他强调,投资组合虽未必囊括市场短期涨幅最大的个股,但得益于对科技、消费及核心赛道——创新药领域内企业长达两年以上的深度跟踪与研究,能够对真正理解透彻的优质标的进行重仓布局。

徐爽观察到当前市场呈现出鲜明的“双支柱格局”:一端是成长股中的优质资产正经历价值重估,另一端则是具备持续分红能力的核心资产,在债性资金增配推动下底部不断抬升。他预期下半年这两大支柱均有望延续上行趋势,吸引不同风险偏好的资金共同激活市场。伴随“反内卷”政策的逐步落地,更多产业有望恢复盈利能力,进化为新的分红型资产,为A股市场注入“更具质量的增长动能”。

创新药领域的价值重估窗口已然开启,领先企业表现亮眼,同时持仓结构已进行精细化调整。

今年以来,医药板块自底部反弹后持续走强。紫阁投资董事长王欢解读其本质在于“中国创新药的价值兑现期终于到来”,当前板块整体估值尚未充分反映其未来销售峰值潜力,长期增长空间依然广阔。

王欢回顾,尽管2022年港股市场大跌导致基于18A规则上市的创新药公司普遍深幅调整,但从产业发展维度看,中国创新药行业被显著低估。2024年中国创新药在全球许可引进/授权合作(BD)的案例与金额激增,预示着2025年出海进程将更上层楼,有力推动了板块整体行情。

不过,王欢也警示短期一致性预期过强带来的波动风险。他指出,部分临床阶段过早、估值透支或仅依赖概念炒作的标的已显露过热迹象,而真正具备全球潜力的重磅药品销售尚未放量,优质资产的业绩兑现尚未在报表中充分体现。

对比国际市场动辄百亿美金级别的“重磅炸弹”药物,王欢认为国内多数投资者仍停留在“事件驱动交易”(BD事件定价)阶段,远未掌握识别核心价值与进行长期定价的能力。他预计,当创新药真正进入销售放量周期后,其市值弹性将更为惊人。

徐爽补充道,紫阁投资在医药板块的整体配置权重并未因反弹而降低,但在细分结构上已进行优化:持续战略超配创新药,因其遵循“大单品驱动”逻辑,一旦核心产品成功上市,公司市值有望实现量级跃升;对CXO(医药外包)领域维持中性态度;对AI+医药则保持小规模跟踪仓位,因其尚处早期探索阶段,盈利模式尚未清晰,需密切观察其在研发效率提升(高效CXO属性)及诊疗端应用(产品形态与付费意愿)的实质性进展。

AI与新消费领域热度攀升,下半年结构性机会逐渐明朗。

回顾上半年港股回暖过程,AI与新消费成为资金高度聚焦的两大方向。徐爽分析认为,两者虽同为长期战略方向,但短期投资节奏与落地难度存在显著差异。

“AI的战略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现阶段落实到具体投资标的,其确定性仍相对有限。”徐爽指出,AI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仍在中美两大市场快速迭代,技术路径、商业模式及监管环境均存在较大变数,投资需持续跟踪、动态评估,不宜盲目追高。

相较之下,新消费领域的结构性机会更为清晰可辨。新生代消费群体(如Z世代、Alpha世代)及活跃的银发族正深刻重塑消费版图,其差异化需求直接驱动品牌、渠道与供应链的变革。徐爽认为,由消费结构变化催生的投资窗口在时间上更为临近,且更容易筛选出具备盈利兑现能力的公司。他预计下半年在轻奢、健康功能食品、银发经济等细分赛道将展现出更强的增长韧性。

针对宏观经济,徐爽坦言,房地产债务问题与内需疲软仍是主要拖累项,增量产业虽已显现“托举”效应,但整体仍被产能过剩、消费不足及通缩压力等周期性、结构性矛盾所困扰。政策发力方向明确,但见效尚需时日。

与此同时,“增量”力量正在多个前沿领域取得突破,如DeepSeek大模型、机器人产业链、新消费品牌出海、半导体国产化以及尖端装备等。这些突破性进展为存量经济注入了新需求,也提供了重要的估值参考。

“这恰恰展现了一个大型经济体在转型期的复杂性与韧性。”徐爽总结道,当前已步入“资本充裕但高收益投资标的稀缺”的阶段,市场资金自然向两极汇聚:一极是提供稳定现金流的红利资产,另一极则是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创新龙头,市场的“双支柱格局”特征日益凸显。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
用户评论
沪ICP备2023002154号
版权所有:上海梓绎征信服务有限公司
@2023 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