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宏观 | 四中全会公报关键细节解析
79
0
当前经济工作重点在于确保全年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会议明确要求宏观政策保持连续性和针对性,通过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等多重举措巩固经济基本盘。企业帮扶与消费提振专项行动的深入实施,成为短期内激活需求端的关键抓手。尽管前三季度经济增长态势总体稳健,但三季度部分指标放缓提示四季度需进一步强化内需支撑,推动既有政策加速落地见效。
针对“十五五”规划的战略布局,其时间脉络已逐步清晰。今年7月底的政治局会议为二十届四中全会奠定基调,将“十五五”时期定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阶段。这一表述延续了“十四五”“开局起步”的导向,并进一步强调质的有效提升与量的合理增长相统一。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规划建议,将成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而2026年两会期间发布的《纲要》则将细化具体实施路径。
在“十五五”发展目标的设定上,高质量发展被置于核心位置。公报提出要在科技自立自强、深化改革、社会文明、民生品质、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等领域实现显著突破,并在此基础上展望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值得注意的是,量化指标如GDP增速通常保留于后续纲要文件,而当前表述更注重发展质量的系统性提升。
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构建突出实体经济的根基作用。会议强调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并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新增“航天强国”的表述,体现了对前沿科技领域的高度重视。这一思路与前期政策一脉相承,旨在通过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路径提升产业竞争力。
科技创新领域强调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强化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原始创新作为引领性突破,与未来产业培育形成深度联动,有助于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制高点。教育、科技、人才三大体系的统筹建设,将为新质生产力的催生提供系统性支撑。
扩大内需战略注重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会议提出以新需求牵引新供给、以新供给创造新需求的良性循环机制,推动消费与投资相互促进。与“十四五”时期相比,当前政策更强调内需体系的完整性与国内大循环的可靠性,通过破除市场壁垒释放增长潜力。
深化改革与开放方面,“十五五”期间将密集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发挥其牵引作用。要素市场化配置、财税体制创新等领域有望成为突破点。在外部环境复杂多变背景下,我国坚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多边贸易体系,并通过“一带一路”合作拓展发展空间。
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重点区域增长极”的表述,凸显通过核心区域辐射带动全国协调发展的思路。海洋经济开发利用被纳入战略布局,反映出国土空间优化的新维度。同时,新型城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城乡融合与区域联动。
农业农村现代化与民生保障聚焦农村现代生活条件建设与房地产高质量发展。政策将住房问题置于民生框架下考量,注重住房品质提升与保障体系完善。在就业、收入、教育、医疗等领域,普惠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持续强化,推动共同富裕迈出实质性步伐。
绿色转型与安全体系构建紧扣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成为重点任务。粮食、能源、产业链等关键领域的安全保障能力将持续强化,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则围绕建军百年奋斗目标推进,强调科技强军与综合治理能力提升。
综合来看,当前经济工作与中长期规划形成有机衔接。在实现年度目标的同时,通过改革深化、创新驱动与内需扩张,为“十五五”时期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政策实施需注重短期稳增长与长期结构优化的协同,推动经济在动态平衡中实现可持续演进。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