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果旭源三年持有期基金开放赎回,投资者高点买入后蜂拥出逃
3
0
泉果旭源三年持有基金自2022年10月成立以来,经历了明显的业绩起伏。建仓期结束后,从2023年第一季度开始,该基金净值连续五个季度呈现下滑趋势。
基金表现疲软与其重仓布局新能源行业密切相关。以第一大持仓股宁德时代为例,其股价在2023年下半年一度跌至139元,相比建仓时的193元,跌幅超过38%。
经过三年持有期,今年第三季度该基金净值出现显著反弹,单季涨幅达45.58%。持仓调整方面,振芯科技、新泉股份和美团-W退出前十大重仓股,天赐材料、阿里巴巴-W和中芯国际新晋前十大行列。
在三季度报告中,基金经理赵诣强调其投资策略以企业基本面和行业竞争格局为核心,聚焦高端制造与科技创新领域。目前组合配置主要覆盖新能源、电子、机械、军工等制造业,以及港股互联网公司,形成科技AI与困境反转板块的双向布局框架。
该基金在2022年发行时,A/C份额首次募集规模接近百亿元,且当日售罄。2023年2月,基金通过招商银行进行二次首发,半日即募集约70亿元。截至三季度末,基金A/C份额总管理规模达190.69亿元。
从相对收益角度看,该基金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60%+中证港股通综合指数收益率*20%+中债综合全价指数收益率*20%。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17日,基准收益率为22.88%,而基金实际表现大幅落后,未能为投资者创造超额回报。
2022年A股市场处于牛熊转换期,结构化行情推动三年持有期基金成为市场焦点。当年共有31只此类基金成立,涉及多位知名基金经理管理产品。
三年持有期基金的设计初衷是通过限制申赎频率,帮助投资者培养长期投资习惯。然而实际运行结果显示,多数产品未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已有26只基金结束封闭期,开放赎回后普遍出现规模萎缩。
以任相栋管理的兴证全球合衡三年持有基金为例,该产品在今年1月开放赎回,此前发行规模59.84亿元,三年持有期内收益率为-22.37%。一季报数据显示,基金A/C份额合计赎回9.33亿份。
冯明远管理的信澳智远三年持有期基金同样面临类似情况。该基金2022年6月成立时募集47.63亿元,三年期内收益率为-22.2%。开放赎回后首季度即有7.36亿份被赎回。
针对三年持有期基金普遍业绩不佳的现象,行业专家指出多重影响因素。基金成立时点、市场风格转换、产品定位偏差及管理团队能力都是关键变量。
有基金经理分析,2022年以来市场热点快速轮动,若基金重点配置的新能源、消费等行业在持有期内表现落后,或未能把握人工智能等新兴赛道机会,就容易导致业绩滑坡。
某大型公募市场负责人表示,持有期基金本意是降低投资者频繁交易带来的损耗,解决“产品赚钱而持有人不赚钱”的困境。但近三年市场环境剧烈变化,部分产品定位与实际行情出现偏离,致使正收益目标难以实现。
市场趋势显示,2024年新发基金中三年持有期产品数量锐减。Wind统计表明,今年以来仅有12只此类基金成立。
业内人士指出,前期三年期基金业绩不振降低了市场认购热情,同时被动投资工具日益丰富,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使得长期限定开产品面临发行与运作的双重压力。
尽管短期表现欠佳,但长期投资逻辑依然成立。华南某基金公司产品研发人员引用历史数据说明,从任意时点买入权益类基金并持有五年,获得正收益的概率超过九成,年化收益超5%的概率达八成以上,印证长期配置的价值。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