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顺利度过危机,老板行为得当舆情稀少
5
0
近期,西贝餐饮的舆论风波逐渐淡出公众视野,在经历一系列应对措施后,品牌似乎暂时渡过了首轮危机。
事件始于9月10日,罗永浩通过社交媒体指出西贝菜品多使用预制菜且定价过高,引发广泛关注。随后西贝采取高调回应,包括宣布法律维权、开放后厨参观及发布公开致歉。然而这些举措未能平息争议,反而使舆情持续发酵。罗永浩通过征集证据等互动,进一步扩大了事件影响力。
关键时间线显示,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公开表示将起诉罗永浩,当晚罗永浩即发起证据征集活动。9月12日西贝开放后厨后,媒体曝光其使用长期冷冻食材,如保质期达24个月的西兰花和18个月的烤鱼,衍生出“西兰花比孩子大”的网络梗。9月14日后厨参观活动暂停,次日西贝发布整改承诺,表示将优化食材加工流程并缩短保质期。
致歉信中“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的表述引发二次争议,被指暗含对消费者维权行为的负面定性。尽管后续修改措辞,但公众不满情绪已然加剧。9月23日西贝尝试情感营销,发布儿童视角文章讲述家庭用餐故事,却被批评为过度煽情,相关内容最终被撤下。
观察人士指出,西贝此次公关策略存在明显失误。品牌在危机初期采取激进应对,后续又通过说教式沟通与消费者对话,被网友戏称为“登味营销”。有分析认为,若原品牌总监仍在职,事件走向或有所不同。
为重塑形象,西贝在国庆期间推出实质举措:多款核心菜品降价幅度达20%-30%,同时发放百元无门槛代金券。市场反应迅速,消费者关注点转向优惠活动,二手平台甚至出现代金券交易现象。贾国龙对此回应称此举是“大方请客”,展现品牌诚意。
同期部分门店启用白绿配色新门头,“莜面村”标识改为“我从草原来”,但品牌方强调这属于局部试验而非全面革新。实地走访显示,北京多家门店在假日期间客流回升,家庭顾客占比显著。
业内评价呈现两极:一方面降价策略在短期内提振客流,另一方面有专家指出这可能导致品牌定位模糊。西贝长期打造的“家庭品质餐饮”形象面临挑战,若持续参与价格竞争,或将失去差异化优势。
当前西贝虽暂离舆论漩涡,但根本考验仍在延续。消费者对品质一致性的期待、价格调整后的盈利平衡,以及品牌核心价值的重塑,都将决定其能否实现可持续复苏。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