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发策略:11月反基本面与远期博弈分析
89
0
在A股市场中,投资者行为往往呈现出鲜明的季节性规律。一般而言,每年4月至10月,市场焦点集中于当期基本面,即所谓“炒现实”阶段;而11月至次年3月,则转向预期驱动,投资者倾向于提前布局那些处于低位、估值较低且盈利具备回升潜力的板块,这一阶段可概括为“炒预期”。
其中,4月与11月是两个关键转折点。4月之后,基本面因素在定价中的权重显著上升;11月之后,当期基本面的影响力逐步减弱,市场开始挖掘低估领域,为来年行情进行铺垫。值得注意的是,11月期间市场表现与基本面数据的关联度最弱,甚至时常呈现负相关,体现出“反基本面”与“远期博弈”的典型特征。
尽管11月之后市场转向预期博弈,但每年1月至3月期间,基本面仍会发挥一定作用。一方面,1月是年报密集披露期,业绩信息重新获得关注;另一方面,部分高景气行业往往存在盈利动量,使其在此期间表现相对稳健。
在配置策略上,由于A股风格轮动频繁且难以精准把握,不建议投资者在不同风格间频繁切换。当前环境下,可考虑两种思路:其一,适度布局消费电子等端侧应用领域,这些板块目前处于低位、低估状态且盈利改善预期明确,待产业趋势进一步明朗后再逐步加大配置;其二,继续坚守当期高景气主线,不必过度担忧年底的风格波动,因为进入12月后,基本面定价的有效性将重新提升。
若选择坚守高景气主线,需对可能的调整做好心理准备。历史数据显示,主线板块在横盘整理期间,平均调整时长约为20个交易日,平均调整幅度在18.1%左右。值得注意的是,产业趋势的强弱是决定横盘后能否再创新高的关键因素。近期,港股创新药指数在经过一段调整后,其时间与幅度已基本符合上述规律,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需要警惕的风险包括:地缘政治冲突可能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引发全球通胀再度升温;海外通胀反复及美国经济韧性或导致全球流动性宽松节奏不及预期;国内稳增长政策若力度不足,可能使经济复苏乏力,企业盈利长期承压,进而影响市场风险偏好。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