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证监局原局长凌峰违纪获原始股调查启动


审计署审计长侯凯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会议上通报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审计情况时,揭露了一起性质恶劣的监管腐败案件。核心案情显示,某省监管系统官员凌某勾结三家拟上市企业实际控制人,通过隐蔽手段提前获取原始股,并在企业上市后抛售套现数亿元。这一典型案例引发市场对权力寻租链条的深度追问。
据审计报告披露,自2011年起,凌某等人协同企业实控人实施精密操作:上市前夕借用亲属账户突击入股,采用银行票据背书转让等非现金方式掩盖资金来源;利用职务便利为企业提供上市辅导与保荐支持;待企业成功上市后,通过持续减持将原始股转化为巨额现金。尤为隐蔽的是,获利资金长期滞留他人账户,仅在消费时方转入个人名下。
该案主角身份在通报中获得印证。2024年6月,中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曾发布消息,中国证监会江苏监管局局长凌峰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接受调查。通报直指其"公私不分,利用监管公权力深度政商勾连",具体违纪行为包括违规收受礼金消费卡、长期占用管理服务对象车辆、持有非上市公司股份,以及以投资为名收受特别巨额财物。
审计报告与纪检通报形成证据闭环:凌峰通过三家企业的原始股交易非法获利上亿元。市场观察发现,其2022年出任江苏监管局局长后,辖区内有新能源企业在2023年上市前半年出现自然人突击入股,且股权转让采用票据背书方式,原始股东在2024年集中减持超两亿元。另有一家生物医药公司IPO期间,实控人亲属账户异常入股同样引发资金来源质疑。
尽管上述企业操作手法与审计报告高度吻合,但具体涉案主体尚待官方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审计署明确点出三家涉事企业均与实控人存在共谋行为。有上市公司曾因股权代持问题被交易所问询,若实控人隐瞒与凌峰的重大股权交易,已涉嫌违反信息披露法规。
案件暴露的深层隐患在于:随着凌峰落马及审计报告公开,若涉事企业股价因内幕信息出现异动,知情者借机减持将严重损害公众投资者权益。这类涉及数万股东利益的案件,已超出个人腐败范畴,亟需监管层强制涉案企业进行风险披露。
企业IPO本应是优化资源配置的金融工具,绝非权力寻租的盛宴。证监系统"刀刃向内"的整肃行动,彰显维护"公开、公平、公正"市场原则的决心。审计报告揭示的原始股利益输送链条,恰如民间警语所言——作茧自缚者终将自食其果。此案的深入查处,将成为检验资本市场法治化进程的重要标尺。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