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康视云上市首日暴跌38%,龚虹嘉浮亏5600万港元


拨康视云以每股10.1港元的发行价登陆资本市场,共计发售6058.2万股新股,成功募集资金6.12亿港元。扣除约0.9亿港元的上市相关开支后,公司最终获得的净资金为5.22亿港元。
本次发行引入了两家基石投资者:富策控股有限公司和瑞凯集团。富策控股认购1554.4万股,瑞凯集团认购217.6万股,分别占全球发售股份的约1.85%和0.26%,占全球发售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相同。据此计算,富策控股的投资额约为1.5699亿港元,瑞凯集团则投入约2197万港元。
然而,市场表现未如预期。当前股价下,富策控股的账面亏损已达约5600万港元,瑞凯集团也录得约791万港元的账面亏损。
资料显示,富策控股是一家在香港注册的投资控股公司,由知名投资人龚虹嘉全资拥有。龚虹嘉是海康威视的联合创始人,并担任中源协和董事长等多家企业要职,其家族在2023年福布斯中国内地富豪榜上位列第24名。
盈利模式尚未形成,亏损持续
作为一家专注于眼科领域的临床阶段生物科技公司,拨康视云目前尚未有产品实现商业化销售。2022年及2023年,公司基本无产品收入来源。虽然2024年通过与参天制药的许可协议获得了1000万美元的首付款,首次实现收入,但全年净亏损仍高达9913万美元。这反映出公司仍处于依赖高额研发投入的阶段,稳定的盈利模式尚未建立。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期间,公司累计亏损约2.96亿美元。其收入结构单一,缺乏持续性的产品销售利润支撑运营。
资金压力显现
公司的资金消耗速度较快。截至2024年12月底,其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3486万美元。若参照2024年的现金消耗率进行测算,现有资金仅能维持约10个月的运营需求。更紧迫的是,至2025年4月30日,现金储备已缩减至2234万美元,并新增了303.8万美元的短期银行贷款。这种紧张的财务状况引发了投资者对其能否持续支持研发并最终实现盈利的担忧,进而影响市场信心。
身处激烈赛道,商业化步伐滞后
拨康视云的核心产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其用于青少年近视治疗的CBT-009,其中国III期临床试验预计2025年底启动,2029年完成,相比已凭借“近视神药”概念占据市场先机的兴齐眼药阿托品滴眼液,以及齐鲁制药、兆科眼科等强劲对手,预计将滞后约4年进入市场,商业化前景承压。
另一款针对翼状胬肉的潜在“同类首创”药物CBT-001,也面临苏州瑞蒙制药等公司的竞争。此外,部分在研产品如治疗睑板腺功能异常相关干眼症的CBT-006,其目标市场规模相对有限(预计2028年全球市场约37.8亿美元),也制约了投资者对公司未来增长空间的想象。
核心产品尚在审批途中
拨康视云的产品管线重心在于CBT-001(翼状胬肉)和CBT-009(青少年近视)。CBT-001已在中美进入III期临床,CBT-009完成I/II期试验并计划2025年向美国FDA提交新药临床试验申请。然而,这些产品距离最终获批上市仍有较长的监管审批之路,充满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
高管薪酬引关注
在公司持续巨额亏损、资金链紧张的背景下,创始人倪劲松的薪酬水平受到市场关注。2022至2024年间,其总薪酬(含股份支付)分别约为80.1万、894.1万、713万美元,合计约1.2亿元人民币。即使剔除股份支付部分,其现金薪酬也分别达到约75.8万、216.2万、89.8万美元,三年合计约2735万元人民币,显著高于行业头部企业掌门人的水平。这种薪酬水平与公司业绩表现之间的显著反差,引发了对公司治理结构及股东利益平衡的质疑,成为影响投资者信心的因素之一。
研发风险不容忽视
作为临床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拨康视云的核心风险在于研发的不确定性。其多款产品尚处临床试验阶段,从试验成功到最终获批上市,需跨越技术、审批和监管等多重关卡。例如,CBT-009选择在澳大利亚及美国开展试验,而美国目前尚无获批用于青少年近视的阿托品药物,其获批前景存在变数。任何研发环节的延迟或失败,都将直接影响公司的前景,加剧投资者的谨慎情绪。
总结
拨康视云上市后的股价破发,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尽管公司在眼科创新药领域布局了八条药物管线并展现出一定潜力,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其面临的持续亏损压力、高管薪酬争议、激烈的行业竞争格局以及高企的研发风险等挑战,共同削弱了投资者的信心。公司若想在资本市场重获认可,亟需加速研发进程,推动核心产品成功商业化,并通过实际业绩来证明其长期价值。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