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超导冲刺科创板隐忧:客户集中度81%超行业,毛利率可持续性存疑

2025-07-07 06:55:5111 0

>>> 实盘10倍杠杆策略平台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于6月18日获上交所受理,计划发行不超过9198万股,募集资金12亿元。该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其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项目(一期)的建设。作为全球高温超导材料领域的核心供应商之一,上海超导专注于该材料的研发、制造与销售,其产品在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高端医疗设备及高速交通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具有关键应用价值。

从股权架构来看,公司呈现股权分散的特点,无单一控股股东或实际控制人。精达股份作为第一大股东,持有18.15%股权,与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比例达22.38%。共青城超达以10.92%的持股比例位列第二大股东。

上海超导在2024年业绩表现亮眼,营收与净利润均实现大幅跃升,因此选择了“预计市值不低于10亿元,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的科创板上市标准。然而,深入分析其招股书,公司在高速发展的背后亦面临几项关键挑战。

产业化进程与市场需求存在鸿沟

上海超导的核心产品——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技术实力全球领先,是国际上仅有的两家具备千公里级以上年量产能力的企业之一,在国内市场占有率更是连续三年超过80%。2022至2024年,其营业收入从约3580万元迅猛增长至2.4亿元,归母净利润亦成功扭亏为盈,2024年达到7294.74万元。

行业前景方面,高温超导材料市场潜力巨大。据赛迪数据,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7.9亿元,同比增长77.3%,预计2030年将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亿元。该产业处于产业链中游,上游依赖矿产资源,下游主要应用于强电、高场领域,如可控核聚变、大型科研装置及电力行业。

然而,下游应用的大规模商业化进程严重滞后。当前,无论是可控核聚变、超导电力还是超导磁控单晶炉等关键领域,技术应用多停留在“研究验证”或“示范推广”的初级阶段。以可控核聚变领域为例,全球投入运行的全超导装置屈指可数。即便如2023年成功运行的全球首台全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洪荒70”,其商业化发电预期也要等到2035年左右。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的多次延期,以及国内商业核聚变公司订单规模的不稳定,均反映了这一现实困境。

下游应用的迟缓直接制约了上海超导的产能释放。2022年产能利用率仅为42.4%,2024年虽提升至82.96%,但销量955.47千米对应1333.67千米的产能,产销率仅为86.36%。此次IPO募资旨在扩产,但若下游需求未能如期爆发,公司恐将面临产能过剩与库存积压的风险。2024年前五大客户贡献了公司81.93%的营收,这种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进一步放大了需求不确定性带来的隐患。

客户高度集中蕴含经营波动风险

在产业化初期,客户集中是行业共性,但上海超导的表现尤为显著。2022至2024年,其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分别高达74.24%、87.45%、81.93%,远超A股新材料行业30%-50%的平均水平,达到行业均值的1.6至2.5倍。核心客户主要包括科研机构(如中国科学院)、电网国企(如南方电网)以及新兴商业科技公司(如联创超导、能量奇点)。

这三类客户的采购模式均呈现鲜明的“项目制”特征,导致公司收入波动剧烈。科研机构的采购与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周期深度绑定;电网国企的投入受年度预算与政策导向影响显著;而商业化科技公司则高度依赖研发进度与融资状况。例如,南方电网的采购额从2023年的2672万元(占比32.06%)骤降至2024年的1225万元(占比5.11%)。

更值得关注的是合作风险。科研机构预算受财政拨款周期影响,电网国企投资随政策调整,而商业化科技公司普遍成立时间短(多在2019年及之后成立),若其研发遇阻或融资不畅,将直接影响对上海超导的采购及付款能力。这种风险已初现端倪:2024年末公司应收账款余额激增至8254.46万元,较2023年末剧增273.41%,远超同期营收增速。应收账款前五名中,联创超导、能量奇点、星环聚能等商业化公司占据了主要份额,凸显了回款风险。

高毛利率的可持续性面临多重挑战

上海超导2024年高达60.52%的综合毛利率在行业中显得异常突出,远超西部超导(31.87%-39.45%)、美国超导(8.04%-27.76%)等同行,甚至与韩国SuNAM 2024年-65.84%的毛利率形成巨大反差。这主要源于其核心产品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的毛利率从2022年的27.17%跃升至2024年的61.46%。

毛利率的飙升源于“成本降幅大于价格降幅”的短期效应:2022-2024年带材单位成本年均降幅23.5%,快于单位价格年均18.7%的降幅。然而,支撑这一效应的基础正变得脆弱。一方面,成本下降存在边际递减效应,行业历经十数年发展,材料价格已从万元/米降至千元级/米,未来成本压缩空间收窄。另一方面,原材料成本占比高达84.96%,其中关键材料如银靶材2024年采购单价同比暴涨51.1%,若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行,工艺优化带来的节约可能被抵消。

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是另一大威胁。目前全球仅上海超导与日本Fujikura实现规模化量产,但韩国SuNAM计划在2026年将产能提升至2000公里/年,美国超导历史上也曾采取激进低价策略(低至竞争对手价格的70%)抢占市场。产能扩张与潜在的价格战将显著挤压毛利率空间。

结语

上海超导凭借技术领先优势与2024年的业绩突破叩响了科创板大门,高温超导材料的广阔前景为其描绘了巨大的成长空间。然而,下游应用产业化进程的滞后、高度集中的客户结构带来的经营波动性,以及当前超高毛利率的可持续性疑问,构成了公司未来发展的核心挑战。能否有效突破产业化瓶颈、优化客户生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维持盈利韧性,将是决定其资本市场长期价值的关键所在。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
点赞()
用户评论
沪ICP备2023002154号
版权所有:上海梓绎征信服务有限公司
@2023 配查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