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锋等浙大系创客群像:解码6万亿创新版图精神密码


在中国创新版图上,浙江大学孕育的创业力量正形成一道独特风景。从拼多多、大华技术、海康威视等商业巨头,到惊艳全球的AI新锐DeepSeek,浙大系企业持续闪耀资本市场。数据显示,366位浙大校友执掌着327家上市公司,总市值突破6万亿元,勾勒出"东方斯坦福"的硬核创新图谱。
这些创业者身上烙印着鲜明的共性特质——近乎偏执的技术专注、超越功利的价值追求,以及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当我们将视野拉宽,浙大与浙江的关系恰似浪花与潮汐的共生:低调敢闯的企业家基因、"义利并举"的浙商文化、蓬勃生长的产业生态,共同激荡出这片土地上奔涌不息的创新浪潮。
一、创业基因解码:务实精神铸就商业底色
"这里未必科研最强,但定是创业最盛。"在浙大校友圈,这个认知已成共识。从初代创业者史玉柱、段永平,到颠覆电商格局的黄峥,再到掀起AI风暴的梁文锋,代际更迭中始终传承着独特的精神坐标。
这种特质被校友们称为"本分文化"。浙江大学党委书记任少波将其精炼为三重内核:极致专业精神、技术理想主义、超功利价值追求。1998年四校合并后,传统工科底蕴孕育的工程师文化,让实验室的"冷板凳"蜕变为产业变革的"热战场"。
趣链科技创始人李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位拥有20年产学研经验的计算机博士,带领团队构建了国产区块链底层平台Hyperchain。"DeepSeek证明了中国科技的主动权,"他表示,"要做引领者,就必须追求技术自主的极致。"
在创投人张洁眼中,浙大系创业者具备矛盾而统一的气质:"痴迷技术却紧盯场景,坚守理想却不失灵活,稳健作风与冒险精神并存。"每日互动创始人方毅的感悟更为直白:"务实文化让我们既能耐心沉淀,又敢孤注一掷。"
这种长期主义在医疗创业者吕建明身上得到印证。中文系毕业的他跨界医疗领域后提出:"商业模型应如俄罗斯套娃,底层需有持续现金流支撑。"法律界校友章靖忠则见证着这种韧劲如何助力企业成长,其执掌的天册律师事务所陪伴众多浙企跨越发展周期。
数据印证着这种特质的生命力:2017至2025年间,掌舵上市公司的浙大校友从124人增至366人,执掌企业从108家跃升至327家。据《浙大校友经济蓝皮书》统计,这些企业覆盖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生物医药等硬科技赛道,构筑起包含33家独角兽、337家未来独角兽的创新矩阵。
二、创新密码溯源:求是精神滋养创业沃土
当浙大系企业屡创奇迹,世界不禁发问:何以浙大?历史学家李约瑟称其为"东方剑桥",《经济学人》则誉作"东方斯坦福"。答案或许藏在校长马琰铭的毕业赠言中:"这里不仅是传技之道场,更是塑德之殿堂。"
在求是精神的光谱中,"求真"比创新更为根本。段永平的名言"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成为最佳注脚。永新光学掌舵人毛磊的实践印证着这种坚持:从嫦娥号光学镜头到太空显微仪,四十年如一日将"一米宽"领域掘进至"百米深"。
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的抉择更显理想光芒。这位曾在硕士论文致谢导师的信息工程学子坦言:"这个项目经济上不划算,但人生总该为热爱疯狂一次。"这种纯粹,与浙大"让会读书的人成为会创造的人"的培养理念深度契合。
早在1999年,浙大就开创国内高校先河,设立创新创业强化班(ITP)。发起人吴晓波教授回忆:"斯坦福与硅谷的联动震撼了我,归国后便提笔致信校领导。"如今,超过80%的本科生参与创新实践,百余门双创课程孕育出5家上市公司和20余只独角兽。
云深处科技创始人朱秋国的创业之路始于RoboCup机器人竞赛。他感慨:"赛场将理论熔铸为实践能力,这种转化弥足珍贵。"而广脉科技赵国民48岁创业的故事,则印证着浙江沃土的滋养力量——这位经管院首届MBA学员创业之初便立志:"十年内必达上市目标。"
浙江工商大学浙商研究院杨轶清点破环境优势:"政府管理不越位、不缺位、善补位,形成政市合力。"杭州的创业生态堪称典范:65家国家级孵化器孕育2.7万企业,连续五年引进青年人才超35万/年,高新技术企业保有量领跑全国省会。
三、生态雨林繁茂:全链条赋能向未来
紫金港校区南门的红墙白柱,由深圳校友众筹建造。这道校门不仅是物理通道,更是精神象征——背后140余个校友组织织就的隐形网络,支撑起繁茂的创业雨林。数据显示,仅12家头部浙大系投资机构,就对校友项目投入超120亿元。
"我们戏称趣链是'校办工厂',90%员工出自浙大。"李伟道出生态奥秘,"校友互投互助已成良性循环,推动学科链、人才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这种协同在资本市场持续结果:仙工智能三剑客两夺机器人世界杯,思看科技三位校友共创科创板企业,群核科技、杰华特等准IPO企业均由浙大人领航。
成果转化需要系统性支撑。距玉泉校区步行一刻钟的石虎山机器人基地,云深处等12个教师团队在此深耕。这个校地共建的创新综合体,提供着"研发-验证-孵化"全流程服务。而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回车科技团队正将脑机接口眼镜推向全球,单次展会销售额即破千万。
"教科书级运营在于'教科人一体'。"园区负责人王玲玲介绍,这个税收贡献超25亿元的基地,已构建从初创企业到上市公司的培育闭环。
站在聚光灯下的创业者们保持清醒。"创业就是直面死亡,"一位企业家坦言。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郭斌教授指出硬科技突围的关键:"需政策扶持、基础研究、场景深耕、资源协同、模式创新的多维共振。"
杨轶清则提醒生态平衡:"新锐企业与传统制造业并非割裂,二者深度交融才是浙江经济的底气。"当前浙江正着力打通创新链条,省委书记王浩在专题会议上强调:"强化'高校+平台+企业+产业链'协同,加速成果转化落地。"
穿越风雨,追寻星辰,这是所有创新者的共同信仰。当浙大系创业者以务实为锚、以韧性为帆、以远见为舵,他们正与浙江大地的弄潮儿们一起,向着产业变革的深水区坚定航行。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