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再融资激增,掘金三大赛道机遇


展望未来港股市场,分析机构普遍预期,内地企业赴港上市的热潮将延续,为港股注入持续活力,并提升整体交投活跃度。科技、生物医药及消费零售领域被视作蕴藏显著投资机会的重点赛道。
再融资活动异常活跃
市场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本年度港股一级市场股权融资(涵盖IPO与再融资)总额高达2424.04亿港元,较上年同期激增367.43%;融资项目数量达244宗,同比增长10.41%。
其中,再融资表现尤为突出,规模已达1428.54亿港元,显著超越上年同期的875.13亿港元。主板再融资项目占据主导,达166宗,创业板则有44宗。
从融资方式看,配售是绝对主力,募集金额1378.05亿港元,占股权融资总额的56.85%;供股募集39.21亿港元,占比1.62%;股份置换(代价发行)募资9.80亿港元,占比0.40%。
企业层面,比亚迪股份以435.09亿港元的再融资额居首,占同期再融资总额的30.49%;小米集团-W紧随其后,募资426亿港元;地平线机器人-B(原文为-W,根据惯例应为-B)以47.19亿港元位列第三。
IPO市场同步升温
同期,主板IPO上市企业数量达35家(不含转板),较去年同期的27家增长29.63%;IPO募资总额达996.99亿港元,同比大幅攀升743.50%。宁德时代成为年内最大IPO项目,募资额高达410.06亿港元。
行业融资格局分化
按行业分析再融资规模,硬件设备行业凭借491.39亿港元居首,主要受小米集团-W大额配售驱动;汽车与零配件行业以475.47亿港元次之,比亚迪股份贡献显著;软件服务行业以98.37亿港元排名第三。
若以项目数量计,软件服务行业最为活跃,共完成19起再融资;传媒、非银金融、纺织服装Ⅱ行业均以15起并列第二;建筑行业以14起位居第三。
港股吸引力持续增强
年内港股股权融资市场的活跃,得益于中国资产重估浪潮(如受DeepSeek等推动)与优质企业持续赴港上市的双重动力。港股市场,作为融合中国高成长性资产与全球资本流动性的独特平台,其作为中国资产重估核心载体的角色在全球资产配置再平衡中日益凸显吸引力。
资产端方面,港股呈现“少而精”的中国资产核心特征。研究指出,中资股在市值(84%)、营收(78%)及数量(50%)上占据主导,行业集中度(尤其在科技、消费、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显著高于A股。然而,市值分布高度分化,头部10%的公司贡献90%总市值,75%公司市值低于20亿港元。
资金端则体现高度国际化与机构化特征。外资在交易额(占比超35%)和持仓(国际中介占比48.6%)上仍为主导力量,但南向资金的持续流入正使其成为港股市场日益重要的参与方。
分析师观点认为,中国科技资产的价值重估进程尚处早期,长期产业趋势未变,优质企业赴港上市料将强化港股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股权融资潮多出现在流动性充裕、估值相对高位时期。展望后市,在港股交投活跃、关税压力趋缓、AI动能延续的背景下,尽管外资可能受外部风险扰动,但预计南向资金仍将持续增配港股。政策催化下,外汇储备也可能成为重要的增量资金来源。
市场展望:震荡中趋向上行
综合机构观点,2025年下半年港股市场在经历波动后,有望呈现震荡上行走势。中国经济在充分消化外部因素(如关税)影响后,随着政策效能显现,港股行情或迎来基本面改善与风险偏好提升的双重驱动。
配置策略上,三大方向受到关注:其一,科技板块受益于强力政策支持、领先的盈利增速及历史中低位的估值,未来空间广阔;其二,在促消费政策推动下,消费行业(特别是医药和可选消费)业绩预期改善,估值相对较低的港股消费股具备上涨潜力;其三,面对不确定性,高股息资产可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
亦有策略观点指出,三季度港股可能从此前的上行趋势转为阶段性震荡,但增配逻辑未变,建议逢低布局。具体可关注:科技领域(硬科技、互联网及AI驱动的升级趋势)、消费板块(地产周期下半场中的修复潜力,如互联网消费、医药、大众消费及农业)、以及大金融(涵盖香港本地股及中资股)。
>>> 免费的在线股票AI分析系统